宋氏三姐妹黑白老照片

宋美龄:一个白富美的高品质生活范本

宋世泊微信公众号广告
无需收藏、调出本文 - 公众号“宋世泊”
能搜索的随身男装手册
宋世泊微信公众号广告
名仕阅读会员广告
原创消费豪品体验,高端定制参考
少走弯路,省时省钱
名仕阅读会员广告

无论是上个世纪,还是今天,真正的白富美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 享受生活,至于努力工作、赚钱投资,那都是男人们的事情。

宋美龄1917年从美国回到上海,原本也想去社会上求职,但遭到父亲宋嘉树(人称“Charlie宋”)的坚决反对,于是在宋父去世前,一天班也没上过。

在遇到蒋以前,宋在上海的生活非常优越,根据史料书信记载,基本每天都是在购物、电影、舞会、高档餐馆、和闺蜜看戏剧当中度过的。在遇到蒋以后谈了一场5年的恋爱,然后就直接进入了中国的核心权力圈。

在父亲去世后,宋美龄在教会当过很短暂的英语老师,但更热衷的是参加教会组织的 Social Event,这种社交对于上海当时的富家小姐来说算是标配。当时围绕在这种富家小姐周围的男人很多, 我一直觉得阿飞正传里最后出场的梁朝伟就是这种 Hunter 的低配版。

当然,宋家接触的男人层次不会差,张学良算一个。张在未接盘其父亲的烂摊子之前,曾经活跃于上海的各路party,是一个今天王思聪一般的存在。张亲口和人承认过 “若不是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那时蒋也在追求宋)

后来蒋介石到北京第一次见到张学良,宋美龄也在场。宋美龄直接招呼张学良“ Peter ” ,蒋介石还奇怪这两人怎么认识。宋美龄1925年和张学良在上海相识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她是孙中山的小姨子,而蒋当时只是个上校而已。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在10岁到20岁这10年在哪里度过,决定了这人一辈子的归属感属于哪里。这10年,宋家姐妹一小半时间在上海,一大半时间在美国,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基本是全西方式的:

  —  吃  —

以宋美龄为例,台北圆山饭店提供的宋的早餐菜谱是:标配果汁,杏仁茶,酸奶,Scrambled eggs,吐司是高纤的,必须有新鲜水果,咖啡必须是decaf的。宋一般要在早上10时到11时之间才吃早餐。

 —  穿  —

很多人以前对这类政治人物的穿戴没有直观感受,最近在上海的宋氏三姐妹特展有放出很多珍贵实物,可以看出宋美龄在上个世纪的着装品位丝毫不逊色于现在:

【宋美龄的套装】

宋的旗袍很多,在美国演讲时她每天换的旗袍是美国报刊茶余饭后的热点。这人是个天生的交际花,深知略显神秘的东方服饰则会引起普通美国人的好奇,进而关注中国的战况。

【宋美龄的旗袍】

【宋用过的CHANEL包】

类似风格的手包也经常出现在外交场合,可见其偏爱

【宋用过的银质PRADA手包】

【宋穿过的鱼嘴蝴蝶结凉鞋,设计极为新潮】

【宋美龄为自己和蒋婚礼自己设计的婚纱全套,这双鞋子很吸眼球,扔到今天的Jimmy Choo毫无违和感】

 

 —  住  —

早在1891年,Charlie宋便在虹口自建了一栋中西合璧风格的两层楼居室(现在东余杭路的宋氏老宅)。1912年宋家搬迁到法租界的宝昌路(现淮海中路),设施环境较虹口老宅更优越。

1918年宋父逝世后,母亲带着儿女迁居到陕西北路369号,也是宋氏姐妹居住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住宅,西欧乡村别墅风格,两层半高,花园面积有980平方米。别墅还配了停车位,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因为上海在当时根本还没有几辆汽车。

【从高处看陕西北路的宋家花园】

到台湾后和蒋住进士林官邸,根据官邸的工作人员回忆,宋美龄和许多当年在十里洋场呆过的人一样,都是过惯夜生活的人。习惯了通宵达旦、歌台舞榭的生活,到了老年,习惯还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依旧保持晚睡晚起的作息。

早上,大概蒋都已经起床五六个钟头了,宋美龄才从梦中醒来,她在醒来后,是不直接起床的,大概总是要躺在床榻上一阵子,先让她的女副官郭素梅为她做腿部按摩,她才慢条斯理地起床,穿上晨袍,在书房的盥洗室盥洗,然后再自己化妆。

 

 —  行  —

宋一家偏爱别克汽车,宋美龄1917年在美国写给同学的信中,就已经提到了“我们已经订购了别克汽车,但是运气不好,后面的货要下周才能到”。而这时整个中国所有的汽车加在一起不超过一百辆。

看到这里,我又要宣扬一下出身论了:

宋家的传奇,并不仅仅是个邓文迪式攀龙附凤的简单故事。

从母系说,宋家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原本就出身名门,她们的外婆是徐光启的十七代孙女,外公倪韫山就已经留学过美国,是个法律学者,活跃于社会上层而且各界都有朋友,既为清廷做事又同维新派有联系,两面下注。

父亲这边,Charlie宋传教士出身,和西方天然亲近。Charlie原本不姓宋,姓韩,后来被过继给姓宋的有钱舅父才改的姓。收养后不但有了英语家庭教师,还一直生活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回国后先是在上海搞印书馆印圣经起家,赚到了第一桶金。

后来逐渐投资办面粉厂、纺织厂、烟草公司,都得到了贵人的支持。连后来的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年轻的时候要办面粉厂和纺织厂也需要宋家的扶持。

在思想开明的父亲主持下,宋家姐妹5岁就被送到教会学校中西女塾念书,也就是今天的市三女中。送到这种学校就是留美预备班,学费昂贵,就读的学生多为中上等家庭的女孩子。而此时一般普通人家的女孩根本就不上学。

【中西女塾 – 市三女中的前身】

宋美龄良好的英文和社交礼仪,在宋美龄1942年访美时为中国争取到巨额援助派上了用场,这是后话。

【罗斯福和宋美龄】

所有人都知道宋美龄在二战时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关系很好,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她大姐宋霭龄早在1905年就随她们三姐妹的姨父温秉忠出席过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举行的宴会。这年宋霭龄才16岁,中国还是大清国,而此时距离二战访美还有将近40年。

 

宋美龄在上海的教会学校和美国度过了少女时代,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连中文都是回国后找家庭教师补的,骨子里黄皮白心,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是西方人多过中国人。她曾经不无骄傲的表示自己只有脸孔是属于东方的,这个自我评价对于整个宋家来说真的是恰如其分。

蒋多次和人表达过自己不喜上海,这可能和他早年在上海滩混帮会的恶劣记忆有关。和蒋不同的是,宋一生都很喜欢上海,可能因为对于女人来说,上海是当时全亚洲所有西化城市里生活品质最高的地方。

很多人只看到了这几个女人的政治野心,许多人还觉得宋父是吕不韦式的权术人物,搞婚姻政治投机,但她们三姐妹和今天的邓文迪之流有本质区别。就是这根本不是个人奋斗的故事,而是一个上等阶层自我固化的范本

一个小故事非常能说明这种精英主义的情节:

抗战时,宋美龄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采访结束请记者在重庆一家餐馆吃饭。吃饭时,宋美龄从挎包里拿起骆驼牌香烟,问记者:“你抽不抽烟?”记者回答:“不抽烟。”

宋美龄听罢,便很自然地自己抽了起来。

记者说:“不好意思,我本来是抽烟的。但我我看到墙上有标语,‘请勿吸烟’。标语里还说,爱国的中国人不吸烟,耕地要为抗战生产粮食。所以,就不好意思抽烟。”

宋美龄笑了,说:

“这标语都是给老百姓看的。”

 


  • Share post

发表评论